试图用语言给自己的作品下定义恐怕是最困难的事情,尽管试图描述你的见闻可能更难。
——米拉•桑德斯《 空间运用日记》
这些想法仍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在我去年夏天在中国旅行时更是如此。好像我几乎不能拍照或录象。当然在一个技术和媒体是王牌的国家里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你可以闭上你的双眼,但无法堵住你的耳朵。所以我倾听,将我的观察通过素描和笔记视觉化,试图将我听到的演绎成画面,从而试图理解对我来说全新的文化,并在这种/它的系统中探索可能性。
2006年12月我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了名为《第二个房间》的展览,这个展览是我在上海和厦门“游荡经历”的一个片断,这也是对我在厦门中国欧洲艺术中心驻地艺术家经历的第一次回顾。因为我需要和我笔记本上的画与笔记保持像我在 “游荡”时若即若离的距离感,我特地邀请了平面设计师Jef Cuypers参与这个项目。这个展览呈现了各种视觉材料如素描、印刷品等等。此外在第二个房间网站www.desktopgraffiti.be也上传了一些声音采样。
2007年1月,我回到了中国。这种转变对我来说很重要。我能够与从前的经历保持一段距离来审视它。当你回到“一个地方”时试图抓住你的回忆是一种奇怪的感觉。因为你一直想和你的第一印象作比较,同时它不是真的。
在中国欧洲艺术中心的展览中我呈现了一份报纸形式的报刊,我印了好几期。报刊包括我在“行走”过程中的素描摘选。这种报纸的规格是按照中国的参考消息的尺寸。我喜欢大家在公共空间进行阅读的想法。这在我的国家里没有。因此,目的就是为观众提供免费的报纸,
呈现一种展览之外的存在方式。也许它会出现在图书馆、行李箱里或垃圾筒中……
在布鲁塞尔展览海报中的“噪音”图像,现在画在了木板上。我在厦门期间,特别喜欢在我工作室里巨大的木板桌上工作。你可以在上面
就餐、工作、写作、堆放每天散步时收集的东西和纸张、摆花……
名为“寂静的中国”的录像中有我在中国旅行期间录下的声音和笔记节选,这是在展览空间中呈现的又一个垂直的长方形。没有图像的录
像,也许“黑色的”图像不仅仅是一个“图像”?这个录像的名字和展览的名字《寄给你我居住城市的噪音》息息相关。“噪音”可以
有
几种含义:城市里车辆的“噪音”、机器的“噪音”……还有头脑中的“噪音”。怀疑某个时候,质疑你的理解。目的不是为了找到答案;
相反,是实现有无限可能结局的故事。
我用“寄”,就像你寄明信片或信。这样你会意识到自己身处别处。你可以寄给朋友家人你的问候,告诉他们一切都好,很快你会回家见到
他们。写作是一种寂静的形式。在你读文字的时候,它是一种声音,你头脑中的声音。它甚至可以是一个图像。
米拉•桑德斯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
感谢中国欧洲艺术中心和我的朋友们。佛兰德斯社区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