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旅游业往往有着令人局促不安的关系。艺术行业及艺术家通常自诩高于休闲娱乐的工业化消费一等。旅游艺术的缩影即描绘不幸度假者的拙劣街头漫画,而画画的目的便是赚快钱。
相对而言,游客仅仅被描绘成了目不识丁的暴徒。他们降临芳地,破坏一气,而后携带着一袋俗气的纪念品和装满自拍的手机满载而归。
这种两极分化的存在,至少部分原因是为了维护艺术家的尊严。现实往往背离了艺术家和游客之间更多的交流和共情。现代旅游业始于19 世纪铁路交通的普及,那么游客最先去了哪里呢?他们进行了大世界之旅,前往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心,这些艺术中心在一个世纪前受到贵族追捧,其声名也为艺术家和诗人广为传播。
我记得一位欧洲艺术家朋友曾与我谈及她的暑假。她和对象都想晒太阳,经济上又略有拮据,就问中介哪里在打折。最终他们去一个希腊岛屿待了十天。岛屿本身很漂亮,但小镇和海滩人山人海。小镇夜夜笙歌,饮酒狂欢,直至旭日东升,才会有片刻的喘息。而后游客再次蜂拥而出,循环再度上演。起初,我的朋友避开人群,探索山间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然则日复一日,她也开始加入夜间派对的行列。假期行将结束的时候,她说她和其他游客毫无二致,饮酒到天明,中午才一觉方醒。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的旅游业增速迅猛。此外,目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我也留意到中国和世界各地艺术家驻地的大规模扩张。艺术家在旅途中创作作品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的确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厦门的原因:我来到中国欧洲艺术中心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艺术家驻留。作为艺术家,我们非常愿意相信,自己的想法和冲动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们也是普通人,当我们初次造访一个新国家或新城市,我们倾向于近乎像传统游客一样看待此地。我们影响自身艺术作品的洞察力,可能并不比任何其他游客的洞察力更为深刻。
除了旅游业的增长,城市还努力向游客展示自己。我们已经学会用游客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家乡城市,以至于游客的想象力已深入发肤。它已成为我们看待周围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游客视角的融入,使得我们的街道、咖啡馆、广场乃至整个城市在设计和建造之时,都会将旅游业考虑在内。游客视角并非一无是处,但它是有选择性的。我们濒临丧失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黑暗和神秘的感知。旅游城市是一个更为洁净包装得更为光鲜靓丽的城市,它主要存在于手机上,其次才是现实中。
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试图重新构想旅游景点,并处理游客想象和现实模拟的问题。我试图围绕厦门及其他地区的许多热门旅游景点创建自己的故事。我很乐意接受游客和艺术家的双重标签,对我而言它们并不矛盾。事实上,越是试图否认自己的游客身份,就越有可能在不知
不觉中沦为一名游客。我希望艺术可以成为我积极参与甚至增加我周围空间意义的一种手段,
而非仅仅为了展示一些纯旅游模拟领域的图像而消费它 。
比尔 · 艾奇森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