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岛语中,“Tvö – Ein”可译作“二 – 一”或“二 – 独”,体现了这两个词之间传统而深刻的关系。这一标题引发我们思考:在生活与艺术中,何谓“在一起”?又如何在“共处”中依然保持独立?这指向了一个永恒的存在主义命题:我们究竟该选择“在一起”,还是“独自存在”?
Arna Valsdóttir 与 Aðalsteinn Þórsson 是生活中的伴侣,却始终坚持各自的艺术实践。他们并肩而行,彼此靠近,却不以合作之名创作。如今,在中国欧洲艺术中心(CEAC)完成为期四个月的联合驻馆后,两人带来了一场比以往更为交织的展览。尽管作品依旧保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其中的界限似乎正悄然变得模糊。这场展览,也因此成为一次关于“共创”可能性的有趣实验。
Arna 主要从事影像创作,其灵感来自她的母亲 Sigríður——一位沉醉于中国纪录片频道的老年女性。该频道播出精致的自然、人文、艺术和农业纪录片,并配有英文字幕。Arna 所描绘的,是这位老人日复一日地坐在旧地图册与英冰词典之间,通过屏幕遨游中国山川的情景。想象中的旅行,已成为她生活中最大的慰藉与美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成为了一位自学的“汉学家”。Sigríður 的故事成为作品的线索,与 Arna 驻地期间所拍摄的日常影像交织,构成她独特视角下的“日常中国”。熟知她作品的人会明白,在她的镜头里,即便是寻常的生活片段,也总带有诗意与异质感。
Aðalsteinn 则延续其长期项目《私人收藏》,专注于“生活的遗留物”——近年多为他与 Arna 的日常消费残余,尤其是厨房中留下的包装与碎片。在厦门,他在展厅外搭建了一座圆顶竹构——《私人收藏》在此地的分支,结构灵感源于 Buckminster Fuller 的设计原则。圆顶内部展出了此次驻馆期间所积累的塑料包装与生活痕迹。此外,他还呈现了一系列用中国纸、墨水与水彩创作的图像,这些“未来图像”仿佛是一种精神性的记录,也描绘着与现实中圆顶相呼应的结构与想象。
在这场展览中,两位艺术家将作品并置,不是合一,而是彼此倾听、对话。他们在空间中共建了一种新的结构,使某种意外的、未知的事物在其中悄然显现。究竟是,抑或不是……“在一起”?
该项目获得以下机构的支持:Muggur —— 由冰岛视觉艺术家协会(SÍM)、冰岛视觉艺术版权协会(Myndstef)与雷克雅未克市共同发起的合作项目,佐敦塔俱乐部(Zonta Club)、Þórun Hyrna,以及欧盟支持教育、培训、青年和体育发展的项目 Eras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