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洲艺术中心个展
《H2O:水解•栖息•我们的》探讨的是水的不同存在形态以及水在变与不变的收缩中持续不断的生命张力。
我们发现在变化的持存状态下,植物与水有着相似的栖息形态。植物作为水的栖息地栖息于自然中,在相互传递和流动的形式中交织发展,成为自然创造力的一种象征。
基于水本源所提出“人对于水的定义、运用和改变,都是人对于水这一自然元素的思想及智慧的集合体”的观点,我们认为人类群体是一种在植物与水的栖息景观中不断进入和剥离的存在。
一直以来我们在探讨的有两种水,即有形之水和无形之水。有形之水是所认知的水,如水在静止和流动的不同运动方式,液态、气态、固态等的存在形式,以及不同程度的体量,但同时这也是局部的水,我们所认知的水是水留下的回影。
无形之水是我们即将认知的水,是自由的水,是体现水的生命张力以及关联机制的切入点,一则在于其即将发生的变化,即将发生的重组,于无形的传递和消解之中不断重生;二则是其永恒的共生和平衡机制,水的分解和生成使其与其他生物构建关联,并在消解和再生的平衡之中形成稳定而无限流动的栖息景观。
《H2O:水解•栖息•我们的》是对有形水以及无形水作出的探索和回应。
“水解”是对有形水的迁移和联想,溯源水的形态和作用,是利用水将人类景观分解形成不同颜色、不同节奏、不同气息花朵的过程,留存于花的呼吸之间,流动于液态组织之间。
“栖息”是对无形水的理解与探索,一个水与植物的栖息地。水将万物联结,在植物的收缩之间平衡;水将万物包容,当人进入这片“栖息地”,将会因水的联结与这里的植物产生映射,在空间中构成新的平衡机制。人的介入将会与植物共享水的馈赠,以此映照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探索人与自然的一种共生景观,我们是否能与植物共同栖息于此?我们是否就是无形水呢?
朱珠,生于2000年
2018-2022 厦门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邓杨琪,生于2000年
2018-2022 厦门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安沛奇,生于2000年
2018-2022 厦门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